|
界首六旬农民爱木雕 希望手上绝活后继有人走进安徽省界首市西城街道吕闫村村民徐凤龙的家,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映入眼帘:五牛图、骏马图、清明上河图,威风凛凛的钟馗、活灵活现的灵猴……一件件木雕无不洋溢着天然的质朴和浑厚的艺术韵味,令人惊叹不已。但是,由于手工雕刻这门艺术,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让徐凤龙很是担心后继无人。
自小受熏陶,农民爱雕刻 “这件精美的灵猴木雕是我用一段带树瘤的枯木雕成的,前后花了我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徐凤龙家中,听着老徐的介绍,看着这造型优美的木雕,着实让人想象不到,竟是出自眼前这位貌不惊人的农民之手。 现年65岁的徐凤龙,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父亲从事木工雕刻,母亲是一位绣花、印花、制版和针线活高手,从十一二岁时徐凤龙就逐渐喜欢上了泥雕和木雕。后来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军旅生涯,他一直都在学习泥塑、木刻、绘画等民间工艺。 徐凤龙告诉记者:“一开始学习木雕时,感觉难度比较大,木雕是个慢活,不仅要动脑子还要有耐力和体力,有时想要雕刻出一件得意作品,可能需要两三个月的构思。”尽管如此,徐凤龙却坚持白天干活,夜晚与青灯相伴,一刀一式、一丝一毫揣摩构思,在片片木板和块块树根上,倾注着对木雕艺术的痴迷和热情。 绝活美名传,后继需有人 1978年徐凤龙转业后,出于对雕刻的热爱,他到外地找了一家大型家具厂,专门从事木雕、家具设计、画图工作。2005年,徐凤龙返乡创业,凭着精湛的手艺同儿子一起开办了一家专门从事木雕工艺的小型家具厂,因其家具上的图版全由手工雕刻,所以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随着生活的稳定,徐凤龙更是潜心钻研,他不断汲取金、石、竹、纸众多雕刻技艺之长,独创出了一种阴阳交错、虚实互补,融合圆、镂、嵌等雕刻技艺于一体的徐氏木雕法。“清明上河图算是一件比较大的木雕作品,上面雕刻有众多人物。”徐凤龙告诉记者,这个作品高70厘米,长200多厘米。 记者了解到,徐凤龙的作品在当地民间流传很广,邻居徐枫告诉表示,老徐的雕刻在当地很有名气,经常有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慕名前来。 如今,科技的发达让许多手工制品渐渐失去了市场,但徐凤龙坚信,手工技艺永远不会消失,机器雕刻虽然速度快、效益高,但它失去了传统雕刻的韵味,缺少了灵气和神韵,只有纯手工打造的作品才更具艺术性和欣赏性。 但是,手工雕刻这门艺术,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徐凤龙很担心木雕技术后继无人。徐凤龙表示,他希望通过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来吸引年轻人,并培养出年轻的木雕人才,把这门民间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